當地時間26日上午12時,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以下簡稱醫院船)圓滿結束對所羅門群島的訪問和醫療服務,解纜駛離霍尼亞拉港。與抵達之時一樣,岸上站滿了歡送的人群,他們內心對醫院船的感情變得沉甸甸的。對于他們來說,能到和平方舟看病是一次難得的機會,醫院船訪問所羅門群島并開展醫療服務的第10000名就診者——8歲小女孩阿萊娜和家人表示,希望和平方舟醫院船還能再來。
抵達霍尼亞拉港的和平方舟醫院船(桂江波 攝)
見證和平方舟的“強大魅力”
(資料圖)
執行“和諧使命-2023”任務的醫院船于19日至26日在所羅門群島展開為期七天的訪問并開展醫療服務。這是醫院船首次訪問所羅門群島,也是中國海軍艦船首次訪問該國。
所羅門群島位于太平洋西南部。2019年9月,中所兩國正式建交,2023年7月雙方正式建立新時代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作為我國海軍現役艦艇中唯一的制式遠洋醫院船,醫院船的航跡遍布三大洋六大洲,深受各國老百姓的愛戴。百聞不如一見,《環球時報》在所羅門群島采訪期間見證了醫院船的強大魅力。
20日中午12點,一進入霍尼亞拉港,記者就在藍色帳篷搭建的候診區看到了大量當地居民,而此刻距離下午1:30開診還有近1個半小時的時間。一位來看牙科的中國人說,早上7點半來排隊,沒想到還有更多的患者排在他前面,所以下午便更早一些來等待。
醫院船船長鄧強對《環球時報》表示,為了遮陽擋雨和提高就診效率,在碼頭搭建了帳篷,設置候診區和分診區。患者在分診區做完登記后,在引導員的引導下有序登船進行掛號和看診。
醫院船海上醫院護理部主任席惠君手持對講機,根據就診人流不時調整患者登船數。她介紹說,“原本工作計劃是早上8點半開始工作,但為了患者能快速上船開始診療,我們提前到早上7點半就開始預問診和預掛號工作。”
就診患者登船后進入檢傷分類區,患者可以在這里掛號、抽血等。在這里有兩塊高大的展板,上面鑲嵌著45個徽章,代表醫院船到訪的45個國家和地區,另一處電子屏幕則顯示了從2010年和平方舟首次走出國門后的世界航跡,以中國浙江舟山為中心,如同有生命力樹木一般蔓延伸展。
鄧強已經隨醫院船7次到訪32個國家,此次任務中醫院船已停靠基里巴斯、湯加、瓦努阿圖、所羅門群島,最后一站即將停靠東帝汶,“我們船在瓦努阿圖和湯加停靠過3次,東帝汶則是2次,基里巴斯和所羅門群島都是首次。”
鄧強回憶說,每次停靠都有不同的感受,但當地老百姓對和平方舟的熱愛是相同的,并且愈來愈信任。“2014年醫院船在瓦努阿圖停靠的時候,當地一位老人在船上做了一只眼睛的白內障手術,2018年醫院船再次訪問,老人又上船做了另一只眼睛的白內障手術。”
《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當地居民瑪拉基書正住在船上等待做白內障手術,他認為中國的醫生和技術都是最好的,所以選擇來醫院船手術。
席惠君介紹,來醫院船就診的當地民眾主要是看一些胃病等慢性病以及眼科、骨科等,“南太島國的天氣比較熱,日曬時間長容易患上眼部疾病,掛眼科號的患者很多;此外,當地患者對口腔科的需求也很高。”
醫院船海上醫院政委任軍偉表示,所羅門民眾的醫療需求很旺盛,在7天的醫療服務中,共診療當地患者10310人次,輔助檢查5825人次,創造了此次“和諧使命-2023”任務單站接診量最高紀錄。“為了滿足當地對我們的醫療服務需求,我們不但在醫院船主平臺接診,還派出7支醫療分隊前出巡診,這也是此次任務中派遣前出分隊最多的一個國家。我們還派出艦載醫療救護直升機前出圖拉吉島為民眾巡診,同時,三支專家醫療隊赴國家轉診醫院與當地醫務人員聯合坐診、手術,共同開展學術交流。”
船上醫生與當地民眾溝通病情(郭媛丹 攝)
現代感、科技感十足
白色的萬噸軀體和醒目的紅十字,和平方舟的停靠成為霍尼亞拉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登上醫院船02甲板,眼前展開的是一片忙碌景象:內科、外科、眼科、口腔科…每一個科室外面都有不少的患者在等待,如果不是偶然間能感受船體的晃動和船上隨處可見的損管器材,會讓人忘記這是一艘可以流動的海上醫院船,以為是一家極具實力的現代化三甲醫院。
和平方舟醫院船無論是外在還是內部都非常干凈,4000平米的醫療區域內整潔、明亮,保持了中國海軍艦艇標志性的艦容艦貌。鄧強說,艦容艦貌是外界觀察中國軍隊和中國軍人的一扇窗口,也反映了中國海軍的素質和水平。
同時,醫院船充滿了現代感和科技感。其設有8間手術室,病床266張,配備磁控膠囊胃鏡、CT機、X光機等200多種2600余臺設備,檢傷分類區、術前準備室、ICU病房等十余個科室,可開展普外科、骨科、婦產科、五官科等各類檢查治療或手術40余種。
記者在ICU病房遇到海上醫院 ICU病房醫生劉耀陽的時候,她正在為病人進行診療。當天共有9名病人住院,其中有已經做過手術的患者在留院觀察,有等待做手術的患者,需要把血糖等各項指標控制在標準之內。
劉耀陽監護的一位患者杰米做了右眼白內障手術。杰米去年在菲律賓做了左眼白內障手術,花費大約相當于8000元人民幣,這次在醫院船由眼科醫生吳晉暉做了右眼白內障手術。吳晉暉介紹,“現在他左眼的視力是0.8,手術做完后右眼視力恢復到1.0,所以特別驚喜,也非常開心。”
此外,海上醫院消化內科醫生孫暢當天在門診做了7例內鏡檢查,其中使用的磁控膠囊胃鏡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高科技產品,目前已經應用于包括美國、加拿大等在內的25個國家。孫暢介紹,其核心技術涉及精準磁控、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受檢者只需隨水吞服一顆小膠囊,約20分鐘即可完成一次全方位胃鏡檢查。“對于申請做這項檢查的患者我們需要進行嚴格評估,排除一些禁忌癥,并符合相關條件才能做磁控膠囊胃鏡檢查。”
孫暢可以使用非常流利的英語與患者進行交流,這已經是此次“和諧使命-2023”任務的新常態。此次海上醫院共有126名醫護人員,皆是各單位的精兵強將。在診區內,記者看到醫生和患者可以進行無障礙的交流,遇到不會英語的患者則需要借助當地志愿者進行溝通。
但這些醫護人員中絕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出海,暈船是不得不面對的挑戰。海上醫院監護室的護士周靜從啟航之日起就開始暈船,航渡期間消耗體力極大。但每次一抵達到訪國就立刻投入到醫療工作中,對于周靜和其他醫護人員而言,身為一名軍人,這是職責和使命。
船上醫生與當地民眾溝通病情(郭媛丹 攝)
醫院船在當地掀起“中醫熱”
醫院船上不僅有現代化的先進設施,還有獨有的傳統中醫門診包括拔罐、針灸,而且還頗受患者歡迎,在當地掀起了一股“中醫熱”。8月22日,中醫科為97名當地民眾患者診療,是執行“和諧使命-2023”任務以來的最大單日門診量。
一進入中醫診室,就看到7張病床上躺滿了病人。他們有的趴在床上,背上拔滿了罐,有的腿上在不同穴位上扎了針,有的在用艾灸熏腳。一位當地的中年婦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她的腳疼,聽說中醫很有名也有效,就來醫院船治療,“感覺很好,中國醫生很好!”她用最樸素的語言表達最深厚的感情。
海上醫院中醫科醫生王麗娜說,患者對中醫治療效果特別滿意,有的患者來醫院船復診了三次,效果特別好,而且還要求治療其他部位的慢性疼痛,希望我們能多在所羅門待些日子。“在船上的當地志愿者被患者的熱情所感染,也都要求我們給做治療。”
不僅如此,所國當地的一些政要也在船上體驗了艾灸治療關節炎癥,拔罐治療頸肩綜合征。“他們的評價都很高。我連續幾天接待了5批前來參觀學習的醫護人員,有兩名護士學會了拔罐。”
除了醫院船主平臺,海上醫院每天都派出醫療分隊赴各社區進行診療,其中一個社區強烈要求派出中醫大夫出診。“一到現場就看到了一支長長的隊伍,我們立刻開始診治,共為80名患者采用了不同的診療手段。”雖然疲勞,但王麗娜看到病人在疼痛減輕后露出的舒展笑容,內心備感欣慰。
不僅如此,在所羅門群島期間,醫院船還派出健康宣教與文化聯誼分隊赴所羅門群島與當地居民進行聯誼,針灸、拔罐等中醫手段是小分隊的“標配”。當中華學校的學生看到中醫現場展示拔罐療法時,孩子們對此表現出極大興趣,全場沸騰,歡呼聲一片。他們紛紛靠近那位 “背著”數個火罐的臨時患者近距離地觀察和小心翼翼地觸摸。有一個小學生親自做了嘗試,他覺得很神奇。
船上醫生與當地民眾溝通病情(郭媛丹 攝)
能到和平方舟看病是一生難得的機會
所羅門當地的媒體《所羅門星報》報道,自從和平方舟醫院船抵達以來,每天早上有數百人乘坐公共汽車來到這里,一些人在早上6點就等在港口,等待醫院船上的醫療專家給他們看病,對于這些人而言,能到和平方舟醫院船看病是他們一生難得的機會。
這“一生難得的機會”甚至可以改變患者的一生。30歲的珍妮絲·紹左膝蓋疼痛已經疼痛了9年,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正躺在醫院船骨科的病床上準備接受治療。她的丈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去當地醫院看了很多次,但醫院每次都開同樣的藥,卻沒有什么效果。他們從當地媒體上看到醫院船來所羅門的消息,一大早就來港口排隊。
針對珍妮絲·紹的情況,醫院船骨科大夫童文文在初步診治后表示,這是膝關節積液,一般見于膝關節滑膜炎,首先需要通過B超來確定膝關節內具體的積液量,然后采取措施將積液抽出來,然后再進行藥物治療。“最好是能多次治療才可以痊愈,但今天治療后也可以大程度減輕她的疼痛感。”
有一位23歲的當地患者安吉拉右側腹痛3個多月,在當地醫院做增強CT后發現右腎囊腫,直徑約8cm,但當地醫院因技術和設備有限,無法獨立開展此手術,遂轉到海上醫院進行手術治療。所羅門群島國家轉診醫院醫生Melly表示,這位患者病情太復雜了,單靠自身力量很難完成。隨后海上醫院船泌尿外科醫生董浩、中國援所羅門醫療隊醫生肖躍海以及Melly共同協作對安吉拉開展手術,手術進行得順利圓滿,這是該國首例開展的腹腔鏡下超聲刀輔助腎囊腫去頂減壓手術。
“感謝和平方舟上的醫生和護士,為我進行了成功的手術和精心的護理!”這是安吉拉在出院之際寫給醫院船的感謝信,劉耀陽說,看到病人痊愈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不僅對于普通人而言,這是一次難得機會,對于當地的政要而言也是一次難得的體驗,所羅門群島的政要紛紛登船參觀并進行了體檢診療。
體檢內容包括內科、外科等多科室檢查,涵蓋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幾大類,體檢團隊兩位主檢醫生湯瑋和邊琪會對體檢結果進行匯總,出具詳細的中英文體檢報告,并依據類別進行針對性說明。
“一旦體檢對象提出申請,我們可以對本人的體檢報告做出一對一的解讀,并提出相對應的治療方案。”湯瑋舉例說,在所羅門有一位38歲的體檢對象,體檢中空腹血糖高達14。本人發現血糖升高5年,并且有家族史,但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沒能及時開始治療。湯瑋說,“她提出了一對一的申請,根據體檢結果,我幫她制訂了口服藥結合胰島素強化治療,并且制訂了監測和調整方案。她對治療建議和方案特別滿意,并說希望有機會再見面,一定能看到更健康的她。”
在醫院船停靠湯加的時候,應首相邀請,邊琪對首相的體檢報告進行了近一個小時的詳細解讀,也和首相的私人醫生進行了溝通交流。“無論是首相本人還是私人醫生對我們體檢結果和相關建議做出了非常高的評價。”
海上醫院院長常樂表示,在向各國患者提供治療方案的過程中,確實能感受到他們對我們醫療和服務等綜合能力的高度認可,同時也加深了對中國的感情。“尤其是國家的政要們和醫生溝通后會主動提出拍照合影,希望下次還能有機會再見。”
記者在醫院船的通道中看到了“生命之舟、和平之舟、友誼之舟、文化之舟”的標語,鄧強認為這是對和平方舟最精準的定義。“作為一艘醫院船,和平方舟肩負著救死扶傷的職責,所到國家,為當地民眾帶去健康和希望,在民眾心中播下友誼的種子。”
所羅門群島廣播公司報道稱,所羅門群島總理索加瓦雷在和平方舟上表示,這艘船以“和平”命名,這正是當今世界所需要的,因此,和平方舟不僅拯救了生命,還促進了國與國之間的和平。
環球時報記者赴所羅門群島特派記者 郭媛丹 劉揚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徐巍